不要随意“挂盐水”
不要随意“挂盐水”
——走出静脉输液的误区
静脉输液也叫“打吊针”或者“挂盐水”。170多年前,一位苏格兰医师发现了这种通过静脉血管把药液送入人体的治疗手段,此后得到广泛应用,如今人们常把静脉输液当做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大病小病,即使一般的感冒发热、腹痛、腹泻、体虚乏力,很多病人都要求医生输液,认为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把静脉输液当成了“救命稻草”。专家认为,滥用静脉输液已成为严重的医疗陋习。据介绍,西方国家的医院输液比例占住院病人的4-5%左右,我国医院的比例高达90%,在我们长兴医院几近100%。部分科室的门诊病人也高达90%以上。
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有较多不良反应的风险,比如,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它虽然具有便于给药,有确切治疗效果等很多优势,但同时又有导致并发症、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潜在危险。
输液器是不容忽视的“杀手”
静脉输液时,看似透明的液体中存在的不溶微粒就源源地进入了人体。这些微粒是钙、硅、铝等无机微粒及炭黑、纤维、结晶体、玻璃屑和细菌、霉菌芽孢以及塑料、橡胶、中药胶体微粒等。大的微粒可堵塞毛细血管,导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致血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肉芽肿。这些变化可发生在全身各组织内,尤其是肺脏。据国外尸检报告,输液达
莫走进静脉输液误区
误区一:输液能提高吸收速度,病好得快
专家们认为,那种认为输液“来得快”而盲目输液者,利少弊多。因为,输液除了微粒损害外,尚有:①风险高。如静脉输液的无菌要求极高,无论是药物、溶液、药瓶,还是消毒皮管以及操作过程都要求无菌,基层医院难以保证,即使是无菌要求极高的大型医院,也有1%以上的输液者会发生输液反应;②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会造成生命危险;③静脉输液可伤害血管,引起血管纤维化。
误区二:输液效果好,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输液
一种药制成什么样的剂型(片剂、丸剂、针剂等),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疗效、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等因素决定的;患者使用什么样剂型药物,是由其具体疾病和病情所决定的。临床上需要输液的情况,一般为:①危重病抢救以及抗严重感染,或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紧急治疗时;②存在吞咽困难、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道病变严重,有明显的吸收障碍或潜在的吸收障碍时;③胃肠不易吸收的药物,口服会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时。而对像感冒这类疾病,一般不需静脉输液。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补充维生素C,口服抗感冒药物等。当然,如果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时,就应由医生决定是否输液。
盲目输液危害大
一是输液反应常见。输液所用的药液从配置到操作都是人为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污染,即便是无菌操作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针管、针头消毒不严。当体内输入了致热、致敏物质,如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它代谢产物时,就可能发生反应。另外,药液渗出血管会引起局部肿痛;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有人还会出现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反应。
二是浪费财力、人力。个别医务人员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病人小病大治,轻病重治,滥用新、特、贵药,动辄为病人输液。另外,在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少数医务人员迁就病人,迎合病人心理,造成药物资源浪费,增加了患者负担。
三是增添健康风险。滥输液、药物乱配伍,可引起药液酸碱值变化,使出现问题的比例随之增大。条件不好的医疗机构或技术素质较差的医务人员,不规范操作、粗枝大叶等,都是患者健康的潜在威胁。夏季气温炎热,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天气寒冷时,输入较冷液体,引起血管痉挛,对心、脑血管病者不利。
(倪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