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医骨伤科手术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正骨中,手法治疗占了很大的地位,但是,不是说我们的老祖宗们没有其它的方法,相反,他们的手段花样繁多,膏摩刮贴、熏洗敷熨、针刺推拿、内服外用,无所不用其极,以至极大地延续和丰富了中华医学,其中手术也是他们早采用的方法之一。
早在西周的“疡医”,他们就能应用简单的外科器械,以“祝药刮杀”;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五十二病方》中已经有了用酒和有消毒作用的药物处理伤口的记载,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记载有多种疗法,其中早提出了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闭塞性脉管炎),这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并记载有对骨关节化脓性感染及时行切开排脓引流的禁忌和指征;汉代的华佗—中国著名的外科鼻祖,便与其弟子应用麻沸散施行了骨科手术,进行了死骨剔除术(骨感染),这在世界上是非常早的;公元四世纪晋代葛洪的《肘后救卒方》论述了对开放创口进行早期处理的重要性,介绍了烧灼止血法,主张用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如大青、葱白煮水或用盐水处理伤口,并首次记载了石痈(骨肉瘤),指出“慎不可针灸”,认识到对这类恶性肿瘤切除不彻底可因大出血及广泛转移而死亡;公元五~六世纪,《北史》记录有切开复位手术,可谓骨折行切开复位手术疗法萌芽;公元七世纪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指出开放性骨折感染化脓可因中风、着水、异物、死骨和包扎不严所致,以此提出了与现代清创手术原则相似的手术疗法,指出软组织断裂、关节开放损伤必须在受伤后立即进行缝合,折断的骨骼亦可用线缝合固定,强调伤口缝合须按一定的技术完成,要求层次对齐、松紧适宜,并介绍了结扎止血法;至唐代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出世,由僧人蔺道人所著,系统地介绍了骨折治疗的原则,其中对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较之以前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采用经过煮沸消毒的水将污染的创口冲洗,用快刀进行扩创将断骨复位,这种处理开放性骨折的方法,一直延续至19世纪末;在公元十二世纪的宋朝,张杲在其《医说》中报告了胫骨多段骨折施行切开复位手术,并发现切除了大块死骨的胫骨尚能再生骨骼,同时期的《夷坚志》记录了当时一位医生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于颌骨骨缺损取得成功的病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还记载了小儿先天性并指的截指术;在以后的著作中对骨折的治疗基本上是遵循前人的经验,骨的手术,诸如切开复位术、植骨术都有尝试,如元杨清叟进一步主张用刀切开死骨治疗骨疽(骨髓炎),明王肯堂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主张把穿出皮肤已污染的骨折端切去,以防感染,清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序文中就有杨木接骨的记载,这是利用人工假体代替骨头植入体内治疗骨缺损的早尝试,这一时期,由于政府重文轻理,以文取士,医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基础研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人们趋向于运用手法、借用外力、药物治疗骨折与骨病,相对于西医来说,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医的骨外科技术大大地落后了,以至于当今的人,看到的中医骨伤医生都只能是把把脉、开开方、上上膏药、针刺按摩的处方郎中了。真是可惜,白白地耽搁了我中华千年的医学骨外科技术的发展,而前人的有些技术,从目前的理论来看,技术原则还是相当科学,因此倡导中西医骨伤的结合十分必要,一要整理和挖掘,二要结合现代医学,所幸的是目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的发展形势还是比较乐观。
骨伤科 李文伟